牛头禅寺简介
唐时佛教兴盛,被奉为国教。国都长安之南,风光秀丽的长安樊川,少陵、神禾原畔,八座寺院分列相对,香火鼎盛一时。岁月湮没,几经沉浮,残存的仅余数座。 位于长安区韦曲镇东南少陵原畔勋荫坡上,有一座唐代古寺——牛头寺。距西安城约12公里,是唐代樊川八大寺之一。

寺踞原畔勋阴坡,远眺终南诸峰,翠屏万仞,俯视樊川,稻畦蔬町,溪桃堤柳,烟水明媚,在唐代不仅为佛教名刹,也是长安城南风景胜地。唐代诗人司空图《牛头寺》诗:“终南最佳处,禅诵出青霄,群木沉幽寂,疏烟泛泬寥。”写出牛头寺的风景清雅幽静。

牛头寺建于唐贞元十一年(795),又一说始建于唐贞观六年(632),宋太平兴国年间(976—983)改名为福昌寺,元祐元年(1086)复名牛头寺至今。

明嘉靖五年(1526),为纪念唐代伟大诗人杜甫,在寺内建杜工部祠,后又移于寺东院。

现在的牛头寺多为新近修缮,据张礼《游城南记》载,唐代的龙堂塔院尚存,寺内有徐士龙所撰碑(到明代已佚)。当年寺宇建筑宏丽,又有杏花坪,九龙潭诸名胜。

武则天曾到此观赏过,并赋诗《游九龙潭》纪胜,写道:“岩顶翔双凤,潭心游九龙,酒中浮竹叶,杯上写芙蓉。”把她置身于秀美环境中饮宴的雍容华贵情景,写得真切生动,读之令人神往。九龙潭泉水甘冽,千百年来取之不竭。据《咸宁长安两县续志》记载,清光绪二十六年,八国联军攻陷北京,慈禧太后挟光绪帝西逃驻跸西安时,每天派人取泉水供其饮用。
今寺前坪台下有“九龙潭”标志,仍有一小股清澈的泉水汩汩向下自流。元末明初,寺院渐衰。
牛头寺历史及传说
关于牛头寺何以得名,有一个有趣的故事。传说牛头寺的第一祖师遍照禅师,其道行高于净业寺的律宗创始人道宣律师。一日,遍照应道宣邀请赴宴,遍照知其有比高下之意,届时负一牛头前往赴会。道宣以礼相迎,并设宴招待,但因柴火不继,菜肴未能及时做好,遍照一再催促,并说:菜即未妥,我负一菜,请试用之。遂将所负牛头置于案上,自己大嚼起来,道宣惊异。遍照吃罢,坚辞离去,道宣随后追至沣峪口外,见遍照正在峪右破腹洗肠,从而深知遍照禅师的道行高于自己。从此,人们将遍照禅师称为“牛头师”,将其所创建的寺院称为“牛头寺”。
明代,牛头寺作为秦王朱*(左木右爽)藩邸香火院,自然会得到修葺和保护。赵*(左山右函)《游城南》记说: “寺,地胜如华严而庄严过之。”说明当时寺容的景况。清光绪年间,卧龙寺方丈东霞禅师增修山门、佛殿和左右廊庑。

游韦曲饮牛头寺 [清] 王志融 春融林麓快携尊, 水绕山回第几村。
燕子乍逢韦曲渡, 桃花开过杜祠门。
天涯旧雨怀芳草, 寺壁前题认墨痕。
莫更临风吹玉笛, 远烟斜日已销魂。
游城南牛头寺 [清] 周铭旗 皇子陂边路, 西风匹马过。
山回萧寺出, 村曲稻田多。
劫火烧余烬, 诗名荡不磨。
杜陵旧游处, 得句重吟哦。
民国时期,寺院虽衰,而殿宇仍存。1931年,太虚大师的《辛未陕西杂咏八首》有“杜顺清凉塔尚留,华严礼罢礼牛头”之句。可见牛头寺在近代还为宗教学者所重视。 解放初,寺仍占地20余亩,有大殿五间,后殿(法堂)五间,金刚殿三间及僧寮十余间。寺塔毁于民国年间,但后殿内毗卢遮那佛像及“牛洞”内韦驮、伽蓝像尚存。大殿前有石经幢二,一为沙门词浩书,乾符六年(879)立的陀罗尼经幢,另一为不空三藏奉制译的阿阇如来根本灭恶趣陀罗尼经幢。寺住—僧, “土改”中自由离去,后为县文教单位占用。大殿在70年代由于危漏被拆除,后殿内佛像“文化大革命”中被砸毁。
牛头寺寺院现状(摄影巡礼)
牛头寺1956年被国家确定为省级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左邻杜公祠;右侧坪台下有杨虎城将军陵园,三者毗连。寺内花木葱郁,浓荫蔽日,实为今日西安城南的居士朝礼、及游览胜地。 在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中,僧人果林发愿,住持寺事,在政府有关部门支持下,各方募资,重修殿宇。

果林禅师在窑洞前
从1997年开始,在长安县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,现年92岁高龄的果林法师经多方奔走筹资500万元,将沉寂多年的千年古刹重新修建,寺内留传下来的波罗尼石经等文物重见天日,重达2吨的晨钟又响彻樊川。 现在的牛头寺,佛殿建筑古雅,雕梁画栋,墙壁丹青,庄严宏丽。

牛头寺山门

南两层廊房与钟楼连为一体,甚为独特

南侧厢房作为僧人寮房和客堂

现场感受三层结构的大雄宝殿颇为壮观雄伟

庄严殊胜的大雄宝殿

大殿中央供奉三如来

正中央释迦牟尼如来

右药师琉璃光如来

左阿弥陀如来


大殿两侧依次排列着栩栩如生的18罗汉装金造像

慈氏菩萨(弥勒菩萨)为首

寺院首院,院落不大,却方正庄严,大雄宝殿前有石碑数通

重建牛头寺碑

释迦如来双迹灵像图碑

牛头寺今夕碑


正西即大雄宝殿的对面是5间廊坊

其正中是韦陀菩萨殿

其内供奉气势雄伟的韦驮菩萨彩绘装金造像

以及手持大刀的伽蓝菩萨端坐彩绘造像

朝北绕过大雄宝殿,后有二层廊坊

其一层为斋堂、二层为祈福堂

廊房左侧有一小门,门楣悬挂《牛头禅寺之牌匾》,

寻阶而上,此原是通上寺院静修内院的小山门。

上此平台,见到一处5间大殿,佛殿右前方有唐植龙爪槐一株,树身高丈许,树身已枯朽,而支干旁逸横出,盘曲如龙,枝叶婆娑垂地;

此木高约丈许,虬枝缠绕,盘曲如龙,宛如迎风伫立的老衲。相传为唐代所植,至今仍枝叶婆娑,绿荫覆地。

左前方,以奇绝著称的千年“四季柏”,树身扭曲倒伏,虽老态龙钟,犹枝叶苍翠,生机勃勃。也是唐植,虽已老态龙钟,树身倾斜,但仍枝叶苍翠,充满生机,活像展臂出拳的武僧。


寺内有唐僖宗乾符六年(879年)所立的陀罗尼经幢,为一5尺左右高的八角形石柱,石柱八面都刻着不空三藏翻译的陀罗尼经,为沙门词诰所书,还有金大定九年(1169年)立的《守护法藏戒文碑》,碑额刻有画像。

整个牛头寺花木葱郁,浓荫蔽日,环境幽静。寺南诸峰,翠屏万仞,俯临樊川,稻蔬桃柳,烟水明媚。实为今日西安城南的朝香礼拜之胜地。 右侧坪台下有杨虎城将军陵园,三者毗连。从唐至今,历尽千年风风雨雨,国经了多少朝,人换了多少代,而经幢、古树却一直延续下来,成为岁月的见证。而人与人之间的争争斗斗,刹那间便化作一缕云烟,而许多人尚迷在局中,古往今来枉费了多少聪明才思。
牛头禅祖师法融及法语

点击查看
牛头禅观点
法融特别反对任何有计较、分别和执著的修习,认为道是不待求,无可求的,不求即是。只有无修而修,才能证入“灭尽生死,冥心入理”的解脱境地,即所谓“无心合道”。他的这一思想与提倡坐禅观心的东山法门有显著的不同,而与南朝玄学思想若合符节。在此基础上,牛头禅进而提出了“无情成佛”、“道遍无情”的观点。“青青翠竹尽是法身,郁郁黄花无非般若”一联就是牛头禅的典型写照。
牛头禅的宗意主要是以般若思想为背景,达到世界万物以及社会人生如梦如幻的认识,在此基础上“丧己忘情”,超脱苦难,获得解脱。
牛头禅的特色在于排遣多言,而著眼于空寂。所以从《宗镜录》卷九十七所引法融《绝观论》的文句看来,法融认为六根所缘的并悉是心,而心性又是空寂的。他说从境起解是智的作用,而自身心性是智的境界。他从心的照用和静止的状态说明心的舒卷,‘舒则弥游法界,卷则定迹难寻’。这和他的《心铭》‘目前无物,无物宛然’的说法是一脉相通的。至于他的禅风,重在无心绝观,或绝观忘守。这和道信禅法以坐禅观心守一为主的,不很相同。
牛头禅相传六代后,至唐末渐衰。日本僧人最澄入唐求法,曾从天台山禅林寺僧俺然受牛头禅法。
牛头禅简介 点击查看
长安牛头寺果林老和尚简介

果林老和尚,号一了,俗姓常,1908年12月15日出生于河南沁阳漕村镇一望族家庭。出家前曾于宁夏财政厅任职,并皈依学佛,后感世风衰败,同事间勾心斗角,萌生厌离之心,决定出家修道,在辞职未被批准的无奈之下,诚心念观音菩萨名号,祈祷生一场重病,以便辞职,三天后果然生病,昏迷达20多天,不省人事,卧床期间,魂游地狱,见种种苦相,并尝受苦痛,后得观音菩萨指示,重返阳间,经此一历更加深信佛法不可思议,修道之心更加坚固,结果如愿辞职。1939年于宁夏普济寺礼圣玉法师披剃出家,后随师到五台山东台顶望海寺修行。圆具于西安卧龙寺朗照律师座下。曾亲近拜谒过虚云、印光等大德。 解放后,先后与海灯、智真等同住终南山净业寺修道,后改韦曲药王洞为法华寺,并维修了药王洞,新建了两座大殿。
1993年受信众礼请住锡牛头寺,着手恢复千年古刹。曾于1995年、1997年、1998年数次赴台湾、广东、香港、澳门、日本、新加坡等地弘法募化,受到台湾陈立夫、新加坡净空法师的热情接待。从1995年至2003年先后修建了五间法堂、五间大雄宝殿、三间天王殿、26间二层寮房、钟楼、斋堂、门楼及维修了六孔窑洞,总建筑面积达1040平方米,共投资约一千万人民币,时年果林老和尚已过85岁。 老和尚一生自奉简朴,对四众却广施慈悲爱心。倡导正信的佛法,深信因果。晚年不遗余力恢复道场,仅长安就有法华寺、兴国寺、牛头寺三处。 2005年农历8月21日圆寂于由京的归途中,世寿97春,僧腊67夏。果林老和尚生前曾任长安终南山佛教协会名誉会长、河南沁阳市政协委员、沁阳市佛教协会会长、焦作市政协委员、焦作市佛教协会名誉会长等职。果林老和尚遗体安奉于河南焦作圆融寺。
现任住持

牛头寺现任住持演谦法师,长安人,披剃于常真老和尚座下,为果林老和尚法孙。曾任大慈恩寺副寺,2005年,经四众礼请,终南山佛教协会批准,住持牛头寺。
牛头寺交通乘车指南
城南客运站乘923路,杨虎城将军陵园直接下车,向东50米,有一条小路上山,直接通向牛头寺。杨虎城将军陵、牛头寺和度公祠三个景点都在一块。
牛头禅简介
牛头禅祖师法融及法语
樊川牛头禅寺图文祥导
摄影:法瑞常与 严建设 文字整理:法睿
留言投稿
首页更多
佛事信息
佛事活动
终南山摄影纪行
学佛问答、居士交流
|